姥爺的硬骨頭
姥爺退休前是我們縣某局的領導干部,他為人正直,勤勤懇懇。原本他是可以安排舅舅到縣里機關單位工作的,然而舅舅卻被招工去了縣里的一家企業,后來下崗后自己做生意。用姥爺的話說,要靠自己的本事吃飯。
姥爺有一段傳奇故事,這和他當年從軍的經歷有關。姥爺常說:我是“硬骨頭六連”的戰士,退伍不褪色。每年7月1日,是姥爺的生日,兒孫滿堂,都來給姥爺祝壽。席間的保留節目,姥爺總會給我們講“硬骨頭六連”的故事。他認真的語氣,把我們帶回到了那一段光輝歲月。
姥爺名叫李洪奇,1958年,18歲的他時成為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軍某部六連的一名戰士。這支后來被稱為“硬骨頭六連”的英雄連隊,當時正處于“低谷期”,由于抗美援朝戰爭,六連減員較大,戰士大多是新兵,而就在姥爺入伍的那一年,師長來到六連體驗生活“當士兵”,一切從那時候發生了轉變。
姥爺說:“師長入伍就是在那個連隊,師長說那時候六連出現過很多戰斗英雄,這是個模范連……師長從講連史到政治教育,再加上后來我們刻苦訓練,從那以后這個連就慢慢走出了‘低谷期’。當時連隊把軍事訓練當作重中之重來抓?!?/p>
說到這里,姥爺總會指著滿桌子豐盛的菜肴說:“那個時候咱們國家多困難呀,但是就在這種艱苦的條件下,盡管訓練任務繁重,我們這些年輕人,一刻也沒有影響訓練,誰也不叫苦?!?964年1月,六連被國防部授予“硬骨頭六連”榮譽稱號。同年6月,在全軍大比武中,六連取得了全軍區第一的好成績。姥爺驕傲地說,我們當時的六連連長和指導員代表全體官兵接受國防部授予的榮譽。
姥爺說,那段崢嶸歲月歷歷在目:“練習投手榴彈把胳膊都練腫了,腫了不休息接著練,練得叫腫自己下去。為了打靶打得準,托槍托得穩,槍上吊兩塊磚頭增加重量,后來再加到三塊,硬骨頭就是這么拼出來的?!?/p>
姥爺說,當六連的兵是他一輩子的榮耀,而入黨,則是當兵時自己最大的心愿?!拔业纳沼洸蛔?,入黨那一天我啥時候也忘不了,1960年8月23日?!?/p>
1965年,姥爺退伍返鄉,他把硬骨頭精神帶到了工作崗位上。1969年,身為鄉武裝部長的姥爺帶著一百多名民兵組成的民兵連,參與修建焦枝鐵路。作為民兵連長,他時刻牢記自己的黨員身份,以身作則,主動擔當。修建焦枝鐵路,姥爺立了三等功。他說,作為一名六連的退伍老兵,不管在哪個崗位,不管走到哪里,都要出色完成組織交給的任務。
姥爺退休后開始自學書法,日復一日,堅持不懈地練習,竟然也寫出了一定水平,他的篆書雄渾厚重,端莊樸茂。在建黨百年之際,姥爺用毛筆抄寫黨章,紅紙,金墨,歷時三個月完成了一百多米長的篆書黨章,姥爺用自己的方式獻禮中國共產黨百年華誕。我想,這應該是一位“硬骨頭六連”老兵對黨最赤誠的表達。(馬震宇)